张循

职称:教授

职务:

邮箱:zhangshizhai@163.com

简 介


一、基本信息

张循(1978—),四川成都人,复旦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。现任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教授,研究方向:明清思想史与文化史。


二、讲授课程

1、清代思想史专题

2、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

3、基本史料导读(明清)


三、发表论文

1、《司马光生活散记》,《文史杂志》2001年第1期

2、《〈史记〉所用“我”字说》,《史学史研究》,2005年第1期

3、《先秦孔门的造圣运动》,《兰州学刊》,2007年第4期

4、《清代汉、宋学关系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4期

5、《汉学的内在紧张:清代思想史上“汉宋之争”的一个新解释》,《“中央”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第63期,2009年

6、《晚周汉初阴阳家分三派考》,《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2009年

7、《宦学事师:战国时代儒家私学团体的社会角色》,《孔子研究》2009年第3期

8、《义理与考据之间: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》,《国学研究》第23卷,2009年

9、《汉学内部的“汉宋之争”:从陈澧的“汉宋调和”看清代思想史上“汉宋之争”的深层涵义》,《汉学研究》第27卷第4期,2009年

10、《明清之际连续着的基础构造:读岛田虔次〈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〉和沟口雄三〈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〉》,《二十一世纪》第117期,2010年

11、《章学诚〈文史通义〉的两种编本》,《巴蜀史志》2010年第5期

12、《不读汉宋书,也争汉宋学:清代汉宋之争“风气”的形成》,《中华文史论丛》2010年第4期

13、《晚周汉初学术传承中的变与不变:关于“传统经学”、“孔门经学”及“儒学”的分野》,《重庆师范大学学报》2011年第1期

14、《“君子行礼,不求变俗”:清代考据学的社会性格》,《清史研究》2013年第1期

15、《欲“操戈”先“入室”:“汉宋之争”与清代宋学家的汉学化》,《国学研究》第35卷,2015年

16、《“读书当论道”还是“唯其真而已”?——清儒关于伪〈古文尚书〉废立的争论及困境》,《清史研究》2015年第3期

17、《春秋末期孔门私学团体形成原因考论》,《当代儒学研究》第19期,2015年

18、《尊师与尊道:战国时代的学风与师生关系》,《内江师院学报》2016年第1期

19、《汪中善骂考》,《绵阳师院学报》2016年第1期

20、《四库全书总目〈四书反身录〉提要辨证》,《清史研究》2016年第1期

21、《“词章”与考证学——追溯清代考证学来源的一条线索》,《学术月刊》2016年第5期

22、《清代“汉宋之争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》,《兰州学刊》2016年第9期

23、《“求同”与“存异”: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》,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17年第3期

24、《儒、法之间的过渡环节:战国时代三晋地区的儒学》,《鹅湖月刊》2017年第9期

25、《精英意识与趋俗意念——晚明王学社会性格的内在紧张》,《天津社会科学》2017年第4期

26、《清代中期的“文士”与“文章”——读章太炎〈訄书•清儒〉篇书后》,《台湾师大历史学报》第57期,2017年

27、《谁是清学开山祖?——从阎若璩论钱谦益看明清之际考证学的兴起》,《清史研究》2017年第4期

28、《“自治”与“治人”:清代考据学与儒家社会建设的新路径》,《国学研究》第39卷,2017年

29、《今典、古典与清学本相——评於梅舫〈学海堂与汉宋学之浙粤递嬗〉》,《清史研究》2019年第1

30、《颜元的诞生——清初学者颜元思想激变过程的重建与诠释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2019年第5

31、《狂者之言与狷者之态——颜元的学术分裂与清初士人文化的两个风势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》2021年第1

32、《清代知识世界里的“明”与“暗”—— 评王东杰〈探索幽冥:乾嘉时期两部志怪中的知识世界〉》,澎湃新闻-上海书评,202210

33、《文章之权何以在下——时文的传统化与明末的时文文化》,《复旦学报》2022年第6


四、出版专著

1、《道术将为天下裂——清中叶“汉宋之争”的一个思想史研究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7

2、《从此殊途——儒学社会性格的明清嬗蜕》,巴蜀书社,2022



五、科研项目

1、《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清代儒学社会性格的形成》,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,2009-2011;

2、《清初文化性格与清代儒学的社会性格》,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,2011-2012;

3、《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清代儒学社会性格的形成》,教育部西部项目,2011-2014;

4、《社会与思想视角下清代“汉宋之争”研究》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2013-2017。

5、《“文苑”士人的学术实践与明清之际考证学的兴起研究》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,2020-2025